春寒料峭的三月,杨河镇杨河村特困供养老人杜道发的骨灰在村干部付远菊的操持下安然入土。这位无儿无女的七旬老人,在生命最后八年里,因一位基层干部的坚守,体面地走完了人生旅程。
八年如一日的“编外女儿”
2017年,初到村委会工作的付远菊与肺气肿患者杜道发结缘。面对老人浑浊的药瓶、漏雨的屋顶和孤寂的生活,她主动担起“生活管家”职责:将每日药物分装标注,定期更换厕所防滑垫,修缮漏雨房屋,甚至帮老人种菜遛狗。在老人珍藏的铁盒里,2017至2024年的医药票据按年份码放整齐,每张泛黄的慰问卡都记录着这段超越血缘的亲情。“小付比亲闺女还贴心”,邻居们如是评价。
生命终章的温情托举
2024年12月8日,杜道发病情恶化。付远菊连夜护送其入院,垫付押金、协调治疗,在病床前连续守候三个月。医护人员回忆:“她每天村委会和医院两头跑,边处理村务边照料老人。”老人弥留之际,她紧握着他的手低语“杜叔不怕,我在这儿呢。”这句承诺最终化作2025年3月13日的临终陪伴。
文明底色的生动注脚
从更衣净身到操办后事,付远菊以“女儿”的身份完成最后送别。这种“生命全周期关怀”并非个例——在高土坝社区,干部自费为住院老人安排病床护理;在高家池村,干部为集中供养老人置办全套生活物资;在峰坦村,干部每周为五保户上门打扫卫生。